您好,欢迎来到珍药材!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当前位置: 珍药材 > 药材资讯 > 药材头条 > 正文

【访革命圣地 看中医发展④】红船起航地扬起中医药风帆——浙江嘉兴以红色为底,绘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远航图

2021-07-22 18:03 来源:珍药材

南湖一叶舟,志士共筹谋。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红色成为浙江省嘉兴市的底色,印刻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也映照着嘉兴中医药人的不变初心。

从战后百废待兴,到如今走向振兴,嘉兴扬起的中医药风帆,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城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缩影。

不忘来时路:红色旗帜引领前行

嘉兴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名家辈出,宋代陈素庵、明代贾所学、清代冯兆张等都曾名噪一时;中药制药业、中药商业也十分发达,一些老字号药店至今存留于世。近代以来,受战乱影响,嘉兴各地的中医诊所相继关闭歇业,中医药发展近乎停滞。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嘉兴才逐渐恢复往日繁华,嘉兴中医药事业也从困顿走向振兴。

“回望来时路,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嘉兴中医药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步履坚实,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绩。”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赵建华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卫生事业也亟待中央举旗定向。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作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嘉兴中医药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或加入公立医疗机构,或自筹资金、自购设备药品,组建中西医联合诊所,参与基层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工作。

时代召唤使命,党旗凝聚人心。1952年,在嘉兴海宁市,郭竟志、王和伯、朱炼之等十余位名医四处奔走,在硖石镇组建起当地首家联合诊所,也是海宁市中医院的前身。同期,在嘉兴海盐县,11家中西医联合诊所相继组建,66名中医加入集体医疗机构。1956年,海盐县人民医院招聘黄介伯等4名中医药人员,开设中医门诊。1959年,嘉兴市城内的11家联合诊所合并组建嘉兴市联合中医院(今嘉兴市中医医院)。

这些中医药人员,成为维护嘉兴群众健康的中坚力量。

《海盐县卫生志》中的一段文字记录了那段历史。1956年,海盐县血吸虫病治疗组大多采用中药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固本培元,为锑剂治疗创造条件;1959年起,澉浦镇等地采用中药服用与抗体注射结合的办法预防麻疹;海盐县人民医院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红藤汤治疗阑尾脓肿取得良好疗效。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大江两岸,也吹动了一池南湖水。1978年,“中央转发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批语”以中共中央〔1978〕56号文件发布,成为当时指导中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很快,海盐县就组织召开中医代表会议,重点讨论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和整理事宜。为补充完善嘉兴市中医药人才梯队,1980年,浙江省中医学院(今浙江中医药大学)嘉兴函授辅导站成立,参加第一期、第二期函授学员共97名。

进入21世纪,嘉兴市中医药发展脚步愈发坚实。2007年6月,启动中医药攀登工程,实施“名院”“名科”等建设项目;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起,嘉兴市财政新增中医药类经常性补助,从供给侧入手提升中医药服务积极性,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中医药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嘉兴中医药事业也驶入快车道,于2019年2月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嘉兴中医药流派——‘秀水医派’作为‘浙派中医’的重要部分,其发展被写入《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我们正在加紧编制嘉兴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把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实际举措推动嘉兴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嘉兴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处长谢银芳告诉记者。

敢为人先:红色精神融在血液里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流淌在嘉兴人的血脉里。

海盐县坚持政策先导、模式先创、智能先行,不断深化基层中医建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基层化、应用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的海盐样本。2011年,海盐县在全省率先落实中医药诊疗补助政策,对公立医疗机构采用中医非药物治疗的服务项目给予财政专项补助,鼓励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的应用。

“我们第一年做了500万预算,可实际上只发出去100万不到。当时有的医生在观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疗效,有的还没有掌握技术,应用推广并不理想。”海盐县卫生健康局中医管理科负责人何叶冬告诉记者。

2011年12月,海盐县中医医院和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10余项,到第二年,全县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应用5种以上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随着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疗效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使用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拔罐、推拿,海盐县迅速掀起了“中医风”。

“我们仍然保持每年500万左右的财政预算用于补贴中医适宜技术,但现在服务量上来了,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用这笔补贴来引导服务技术和水平的提升。”何叶冬表示,如今在海盐县,中医适宜技术的服务量早已超过50万人次。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海盐县制定《进一步规范中医非药物治疗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再补贴难度相对较低的适宜技术,引导医生使用难度更高、疗效显著、受益范围更广的适宜技术,如针刺、手法复位等。

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至今,海盐县累计投入3700万资金用于中医适宜技术的奖励补贴,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生学中医、用中医的热情。

与此同时,作为省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3521工程)试点县,海盐积极探索“互联网+中医”,在全国县域中率先建立中医智能诊疗系统和中医互联网诊间系统,有机融入区域信息化系统,形成一个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覆盖的智慧中医药服务共享中心,实现中医慢病患者线上诊疗,快递送药上门的“零接触”服务,创新县域中医药诊疗模式。

在海盐县中医药大数据中心,终端显示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刷新当前县域内中药处方量、中医证候分类、患者年龄层占比等数据,为当地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干预提供决策参考。

“我们在成立海盐县智慧中医药服务共享中心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共享中药房和中医智慧病房,规范中药饮片采购、使用、储存、保障饮片采购质量,开发建成全国首个区域性多系统联动高度集约化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县域中医诊疗智能化和全域中药饮片快速周转与同质化管理。畅通了中医药服务一体化渠道,也促进了中医医疗行为规范和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闭环管理。”海盐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蔡卫勤说。

“智慧中医药服务共享中心运行以来,平均每天调配500余张处方,不仅突破基层医疗机构饮片配备不全、医生开方不便的瓶颈,而且大大方便患者就医,中医药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何叶冬说。

服务惠民:红色初心落在每一笔

“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百姓,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惠及百姓,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赵建华说。6月11日,一辆蓝色的三轮摩托停在了海盐县西塘桥街道八团村卫生服务站的门口。72岁的陈奶奶饱受皮肤瘙痒的困扰,在亲戚的介绍下,得知这里的村医徐付生医术很好,便要求儿子驱车带自己到这里就诊。

“徐医生扎针很灵的嘛。”“小病小痛,吃吃徐医生开的中药就好了。”这是村民们对徐付生的评价。

中医药效果好,花费少,深受嘉兴基层百姓欢迎。得益于县域医共体和中医医联体建设,中医药服务的触角快速延伸到基层,实实在在解决了基层百姓的就医难题。2020年8月,嘉兴市中医医院与南湖区大桥镇卫生院签订医联体协议,由嘉兴市中医医院全面托管大桥镇卫生院,挂牌嘉兴市中医医院南湖分院,由市中医医院派驻专业管理团队,重点发展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专科。

“我刚下派到这里的时候,发现这里很多医生并不相信中医药,不想学更不会用,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桥镇卫生院常务副院长高峰,是嘉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也是第一批下派到这里的医生之一。看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在这里派不上用场,高峰十分心急。“要他们亲眼看到疗效才行。小儿推拿见效快,是个突破口。”高峰向嘉兴市中医医院申请安排中医儿科小儿推拿科专家来大桥镇卫生院坐诊,展示小儿推拿对腹泻、积食等小儿常见病的确切疗效,“刷新”了当地医生对中医药的认知。与此同时,高峰闲暇时就去别的科室“跟诊”,向当地医生介绍治疗不同疾病时中医药的干预方法。在高峰和其他下派中医的不懈努力下,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们开始逐渐接纳中医药,甚至主动参加“西学中”培训。卫生院也实现了中医护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中医骨伤科、针灸科吸引了大量患者,正在建设南湖区骨伤慢性疼痛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

类似的故事在嘉兴其他区县也在不断上演。“我们签约了29家基层医疗单位,其中包括5家县级党建中医医联体单位,16家紧密型中医医联体单位和8家松散型中医医联体单位。在管理协同、业务指导、科研带教等基础工作上,探索‘菜单式、小班化’的培训模式,为基层精准培养优质中医药人才。”嘉兴市中医医院院长金利民说。“服务更走心,患者感受就更贴心。

我们还将‘解决老百姓看病的烦心事’列为医院党建攻坚项目,先后开展‘服务上前一步’‘窗口服务大提升’等专项活动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希望以此带动医联体单位服务水平提升,让更多患者享受贴心的中医药服务。”嘉兴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俞忠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