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珍药材!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当前位置: 珍药材 > 药材资讯 > 药材头条 > 正文

中医药流传千年,人才辈出,为何如今却名医难寻?看过你就懂了!

2019-01-10 14:38 来源:养生巷子

中医药是我们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中医药造福了一代代炎黄子孙。

中医药文化在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有很好的传承。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掀起了人们对中药的认知,到汉朝“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药方剂的总结,从唐朝“药王”孙思邈对中医大医精诚的诠释,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千古流传,正是一代代中医药人的不辞辛苦、奉献传承才铸就了我们中医药事业的辉煌历史。
回望历朝历代,中医药事业千年的发展流传中可谓是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看看如今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为何中医药事业却停滞不前,甚至一度的颓废。虽然近年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扶持,看似蓬勃发展,但终究是难寻名医呢?
历史原因: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中医近代以来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跌更断代与清末民国初年的文化运动变革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清朝时期中医的发展还是很迅速的,一些著名的中医药名人志士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代的赵学敏编辑的《本草纲目拾遗》新增中药700余种,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本草纲目》上的不足,也对一些从前错误中医药的认识进行了修订。还有名医叶天士当时被人尊崇为“天下第一神医”,它一生专注于中医药事业,口传心授留下《温热论》,为中医温病学派的理论和辨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中国。当时一些留洋回国的文人志士蔑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心想要推翻封建王朝,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封建王朝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很多国学文化经典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殃及。很多当时著名的革命伟人都曾将中医贬为巫术,列为封建王朝留下的祸害,到了民国更甚,中医曾一度遭到废除,一度陷入瘫痪。我们知道很多名医经验都是口口相传,历经数十年的抵制断代,很多宝贵的中医药文化便从此消亡。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逐渐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开办各大中医院校,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直到近年来中医药事业才逐渐出现一片生机。
社会原因:人心浮躁的社会难成名医

虽然到了如今中医药事业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但是经历过一次衰退后的中医药事业如今还是难以恢复到繁荣鼎盛的局面。我们知道学中医是一件极靠刻苦努力和天分的事情,然而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心浮躁,很难让人静下心来刻苦踏实的研究中医药。

历朝历代的很多名医无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一生的辛苦奋斗才成就最终的医术。李时珍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的名医,一出生便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耳濡目染,加上他一心为中医药事业奉献的精神,历经27年爬山涉水,不畏艰辛才成就了《本草纲目》的流芳百世。叶天士12岁就开始跟着父亲行医问诊、虚心求教,一生的专注钻研才留下《温病论》,在当时被人称作神医。
到了如今的社会,很多人虽然有学习中医药的心,但却少了古人那种一心钻研甘于奉献的干劲。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讲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社会人心浮躁,生活压力巨大,人们已经难有如此之心去学习中医钻研中医了。

学医之中有句俗话,“学医三年谓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叹天下无可用之方”。学习中医是一件极其刻苦的事情,需要人们有超凡的意志和天赋,可面对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有几人可以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什么都想要短期培训,快速求成,这恐怕与学习中医的方法背道而驰,如此学下去,只怕是终成“庸医”。